2014-2015音乐季闭幕式交响音乐会
返回上一页

收藏

曲目

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

冼星海(曲)、光未然(词):黄河大合唱

录音手札

Microphones:
DPA 4006-Anniversary Edition
SCHOEPS MK2
MG
Senheisser MKH8040
SCHOEPS MK4
Mic amplifiers 话筒放大器:
Prism sound-MMA-4             
Millennia HV-3D-8 
A/D converter 模数转换器:
Prism Sound Orpheus 
DAW 数字音频工作站:
Pro-Tools 11 HDX 
Monitoring equipment 监听系统:
AKG K271
SENHEISSER HD700
BAREFOOT MM27 Gen2
PMC OB2 & SOVEREIGN單端後級ETERNITY 
Cables线材:
Power Cable电源线:Siltech Classic Anniversary Series

2014-2015音乐季闭幕式交响音乐会

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钢琴:玛丽·安妮·亨茨曼

指挥:余隆

中国爱乐乐团


冼星海(曲)、光未然(词):黄河大合唱

男中音:廖昌永、张海庆

男高音:张建一

女高音:王秀芬

朗诵:濮存昕

指挥:夏小汤 

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合唱团

中国爱乐乐团


录音日期:2015.6.27

点击下方图标 免费线上聆听


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我们今晚听到的这部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795年,它虽然被编为作曲家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但实际上是在降B大调协奏曲(作品第19号)即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后问世的,只是由于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出版在前,因而造成了序号与实际创作顺序的颠倒。就音乐方面而言,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比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更加紧凑、成熟,使用的乐队编制也更大。在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中,贝多芬在音乐的充沛活力与优美抒情这二者之间保持了古典式的平衡。乐章开始由乐队先以耳语般的弱奏、继而以鼓号齐鸣的强奏呈现的第一主题具有明显的进行曲特征。这显示出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所受的莫扎特两部C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467号和作品第503号)的影响。第二乐章广板令人置身于虔敬冥想的气氛之中,其中一些带有即兴色彩的钢琴独奏段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末乐章回旋曲:谐谑的快板是一首充满活力的回旋曲,钢琴一开始即独奏出活泼精巧的主题,乐队紧随其后以狂欢式的全奏加以响应。中间的两个插部在保持欢快情绪的同时与回旋曲主题形成有趣的对照。美国音乐学家爱德华·唐斯认为,这一乐章中已出现“使贝多芬日后著称于世的兴高采烈的幽默感”,这确实是对这个可爱的乐章的恰当概括。


冼星海(曲)、光未然(词):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的音乐创作所取得的巅峰成就之一,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是留给今天人们的巨大音乐财富。它诞生于民族危亡的特殊时期,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更向世界人民发出了来自中国的战斗警号。即使在原作创作问世七十余年后的今天,《黄河大合唱》也依然没有过时,它时刻激励着每一名普通的民众继续为民族独立与繁荣而奋斗,并永远不要忘记侵略战争曾经带来的沉重灾难。在世界人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爱乐乐团再次将这部伟大的作品搬上舞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最初缘起于诗人光未然的渡河经历。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武昌成立了“抗敌演剧队”,旨在以上演文艺作品的方式宣传抗日救亡。光未然担任了抗敌演剧队三队的支部书记。同年10月武汉沦陷,光未然率领演剧三队北上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正是在这段旅途中,光未然目睹了黄河的船夫们“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1939年1月,光未然在抗日决死第二纵队由于骑马跌落摔断了左臂,经中组部批准后送到延安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治伤。同年2月26日,时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作曲家冼星海来到医院探视光未然,两人决定创作一部大合唱。光未然因手臂受伤住院期间口授诗句,由演剧三队队员胡志涛做记录。在此前几个月酝酿的基础之上,仅用了5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八个段落、四百多行的歌词《黄河吟》,并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会上吟诵了此诗。冼星海在听到这首诗后非常兴奋,当即表示“我有信心写好它!”同年3月26日起,身患重病的冼星海在窑洞里开始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他用六天的时间一蹴而就,完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巨作。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演剧三队邬析零指挥,光未然朗诵,鲁迅艺术学院乐队伴奏。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冼星海执棒鲁艺合唱团与乐队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等领导人观看了这场演出。7月8日,周恩来在聆听了《黄河大合唱》后激动地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1966年,由于光未然被打入“牛棚”,《黄河大合唱》歌词被认为属于“王明投降路线”,有人打算改词演唱,但由于歌词修改极不理想及周恩来指示“这是历史,不要改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黄河大合唱》处于只奏曲不演唱的状态,钢琴协奏曲《黄河》便是在在这种情景中诞生的。1975年,冼星海去世30周年,其遗孀钱韵玲写信给毛泽东,希望可以以原词演唱《黄河大合唱》,获得了批准。此后,这部作品再次以原貌出现在了舞台上。《黄河大合唱》自从问世以来曾经有过多个版本。冼星海最早创作“延安版本”时,为了照顾到当时鲁艺乐队的现状(除几把小提琴之外,剩余乐器以民乐为主),总谱用简谱写成。此后冼星海在旅苏时期对原作重新进行了配器,这一版被称作“苏联版本”。1987年,李焕之曾根据“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过一版,这就是“上海乐团版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则莫过于1975年由中央乐团的严良堃等人根据“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也就是“中央乐团版本”。今天的音乐会上,中国爱乐乐团上演的也是这一版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