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乐乐团-卡尔·尼尔森:《第四交响曲“不灭”》
返回上一页

收藏

曲目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卡尔·尼尔森:《第四交响曲“不灭”》

录音手札

Microphones:
ECM-100U
ECM-100N
Mic amplifiers 话筒放大器:

Neve 1073
Millennia HV-3D
A/D converter 模数转换器:
APOGEE-AD16X
Prism Sound ADA-8XR
DAW 数字音频工作站:
Pro-Tools 11 HDX
Monitoring equipment 监听系统:
AKG K271
SENNHEISSER HD700
BAREFOOT MM27 Gen2
PMC OB2 & SOVEREIGN單端後級ETERNITY
Cables线材:
Power Cable电源线:Siltech Classic Anniversary Series

中国爱乐乐团-卡尔·尼尔森:《第四交响曲“不灭”》

指挥:朱晖

小提琴:林昭亮

演奏:中国爱乐乐团

录音日期:2018.4.28


点击下方图标 免费线上聆听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英国诗人拜伦的哲学诗剧《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是一个对人生和人类都感到失望的人。他怀疑知识、科学,鄙视芸芸众生的命运;他远离爱情,宁愿忍受折磨和熬煎,独自过着高傲孤寂的幽居生活。与此同时,他也摒弃宗教,否定上帝,否定现存世界中的一切秩序,表现出一种任何反动势力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坚韧不拔的反抗精神。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对当时那种伪善的社会产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观哲学思想的混合体,他同舒曼的内心世界有着某些相近之处,因此对舒曼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舒曼为拜伦的这部诗剧写了十六段配乐,包括一首序曲和十五段合唱、重唱、朗诵伴奏和器乐间奏。其中最杰出的是它的序曲,可以说,这首序曲是舒曼最有才气的作品之一。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构思深刻、和声新颖以及如诗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划取胜。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首序曲也有较多的主题,用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刻划曼弗雷德的性格。


卡尔·尼尔森:《第四交响曲“不灭”》

第四交响曲于1914年夏天开始创作,正是他刚刚从皇家剧院卸任后不久。 1914年5月3日,尼尔森给安·马丽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有一个写新作品的想法。 这部作品没有标题,却表达了我们所理解的生命之精神或生命之体现 - 换句话说,所有会动的东西,所有有生命之欲望的东西,不分邪恶还是善良,不分高低贵贱、巨大和渺小,只要是有生命的,或者有生命之欲望的 – 没有任何特定的形象,仅仅是生命和运动本身 - 非常不同,但又息息相关 – 像一个巨大的洪流,永不停歇地流动着。 我必须找到一个词或一个标题来解释这一切,这样就够了。 我无法解释清楚我想要的,但我所要的是美好的。” 

尼尔森希望这部音乐不仅象征了生命之欲望,而它本身就是生命之欲望的一个体现。 为了不让作品束缚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尼尔森从一开始就准备将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组合成一个不间断的整体,据说这个灵感来自于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 1915年5月4日,他写信给荷兰作曲家伦琴:“我很快就会完成一部新的交响曲,它与前三部截然不同。 它基于一个特定的思想: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光、生命和律动,它们将宁静打破成碎片。 换句话说,所有有生之欲的东西终究不会被沉寂所压制。 我并不是把我的艺术降低到对自然界的单纯模仿,而是通过它去表达背后的东西 – 鸟儿的鸣叫,动物的嚎叫,人类的悲和喜、搏斗与繁衍,所有最原始最基本的事物。” 1916年1月14日,交响曲完成;2月1日,尼尔森亲自指挥首演。 尼尔森在节目单中写道:“生命是不可压迫和不可磨灭的;那些斗争,那些搏斗,被一代代地继续下去,今天如昨天一样,明天又如今天一样。 音乐就是生命,并且如同后者,是不可磨灭的。” 


小提琴:林昭亮

小提琴家林昭亮先生备受世界赞誉,演奏极富感染力,展现出卓越的音乐才华。在长达 30 多年的环球演奏生涯中,音乐足迹广泛,除与世界各知名乐团举办演奏会之外,亦包括室内乐之演出,并致力于音乐教学。

林昭亮近期的演出计划横跨多个领域。他在各大洲之间以独奏家的身分巡回演出,曾与美洲达拉斯乐团、多伦多乐团、休斯顿乐团、纳什维尔乐团、底特律乐团、圣地亚哥乐团和洛杉矶室内乐团合作过;与欧洲乐团如卑尔根爱乐乐团、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以及英国室乐团同台演出;在亚洲,与香港爱乐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马来西亚爱乐乐团以及曼谷交响乐团共同演出。在 2010-2011 音乐季,他与上海交响乐团展开广泛合作,任音乐季的特驻艺术家,除担任独奏和指挥、参加室内乐演出之外,并举办大师班教学。林先生热爱当代音乐,曾与多位作曲家合作并为其作品作世界首演,其中包括谭盾、乔尔• 霍夫曼 (Joel Hoffman)、约翰•哈比森 (John Harbison)、克里斯托弗•劳斯 (Christopher Rouse)、埃萨 - 佩卡·萨洛宁 (Esa-PekkaSalonen)、拉罗·斯齐弗林 (Lalo Schifrin)、保罗•肖恩费德 (Paul Schoenfield)、盛宗亮、琼•陶尔 (Joan Tower) 等风格截然不同之作曲家。身为狂热的室内乐音乐家,林昭亮除了参加北京音乐节之外,也定期在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音乐季、阿斯本音乐节、圣达菲室内音乐节等演出。

自 2001 年起,林昭亮担任拉荷亚音乐协会“仲夏音乐节”的音乐总监,从最初着重于纯粹室内乐演出,发展到目前包含舞蹈、爵士和新兴音乐节目等的多元化之音乐节,并委约许多作曲家创作新曲,其中包括奇克•柯瑞亚 (Chick Corea)、斯蒂瓦特•柯佩兰 (Stewart Copeland)、里昂•柯希纳 ( Leon Kirchner)、克里斯托弗•劳斯 (Christopher Rouse)、维恩•舒特 (Wayne Shorter)、凯佳•萨利亚霍 (Kaija Saariaho) 和冈瑟•舒勒 (Gunther Schuller) 等。

林昭亮的音乐录音全辑内容丰富,包括为索尼古典音乐、Decca、Ondine、Naxos 和 BIS 等灌制的专辑。他的专辑荣获多个奖项,包括被《留声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唱片”和两次获格莱美奖提名。他的专辑反映出其音乐生涯涉猎之广,从标准的莫扎特到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从勃拉姆斯到拉威尔的室内乐和从陈怡到克里斯托弗•劳斯的当代音乐。他最新发行的专辑是和世宗独奏家室内乐团及安东尼•纽曼 (Anthony Newman) 演奏的维瓦尔第 (Vivaldi) 的《四季》,由 Naxos 录制的盛宗亮和金希文 (Gordon Chin) 合作的小提琴作品,以及由 Koch 录制的乔治•琼塔基思 (George Tsontakis) 作曲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林昭亮 1960 年生于台湾,5 岁开始随李淑德 (Sylvia Lee) 学习小提琴。12 岁前往悉尼进修,师从罗伯•比克勒 (Robert Pikler)。在悉尼,他受伊萨克•帕尔曼 (Itzhak Perlman) 的启发,于 1975 年赴纽约报考茱莉亚音乐学院,跟随帕尔曼的老师多罗西•迪蕾 (Dorothy DeLay) 女士学习六年。19 岁在纽约莫扎特音乐节首次登台,随后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开始其职业演奏生涯。2000 年,被《音乐美国》(Musical America) 杂志评选为“年度器乐演奏家”。1991年,获邀执教茱莉亚音乐学院;最近,他被聘为莱斯大学Shepherd 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他演奏用的琴是斯特拉迪瓦里在 1715 年制作的“提香”。


指挥:朱晖

朱晖,世界著名华裔指挥家,祖籍广东潮州。1955年毕业自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赢得该院的曼斯纪念大奖与里德指挥大奖;继后,他到布鲁塞尔的皇家音乐学院深造。朱晖先生以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故事》,成功开展了他的指挥生涯,其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大陆及南美洲国家。

1968年,朱晖先生出任希腊国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所指挥的曲目不仅止于经典名曲,也包括了德彪西,巴托克、贝尔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他还经常受希腊四大交响乐团的邀请出任客席指挥;此外,他还指挥希腊广播与电视交响乐团,为一些新作品进行录音。

1979年朱晖先生应邀出任新加坡交响乐团的创团音乐总监与驻团指挥。2007年又受邀担任青岛交响乐团艺术总监。


更多